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热潮,将课堂所学、专业特长与乡村振兴实践、地方实际需求相结合,让“大思政课”在乡村田间落地生花,7月8日至12日,av影片中文
“百千万工程”“星火乡传”突击队赴江门恩平市开展“专业赋能+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实践服务活动。通过校地企社多方联动座谈交流、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红色教育等多维形式,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动能。

生态赋能:校地企协同,绘就环境治理新图景
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发展,实现生态宜居,突击队以专业所长为支点,与江门市恩平市构建起“校地企”协同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双方围绕地方痛点深度对接,召开座谈交流会,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慧娟、副教授卢耀斌、辅导员章莹、欧少珍、“星火乡传”突击队全体成员、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恩平分局副局长徐小明、执法一股股长徐路路、执法三股驻村选调生罗嘉豪等参加。武慧娟从学校的办学特点、学院的师资队伍、科研平台资源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徐小明介绍了恩平当地生态现状,农村污水处理等面临的难题等情况。与会双方结合av影片中文
相关科研团队在水环境监测、水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优势,围绕当地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探讨,初步搭建双方的技术合作桥梁,为高校科研方向与地方需求的“同频共振”作出努力。


随后,突击队前往恩平市润远环保有限公司城区污水处理厂与农村污水处理站参观,在厂长何竞超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了污水处理的全部流程,对比分析了城区智能中央控制平台的实时监测系统、庞大处理构筑物群的高效运转和农村污水处理的特色运营模式,跨越“课堂理论”与“产业实践”的鸿沟。同时,通过规范采集当地河道水样,将河道原水与污水处理厂尾水比对分析,用科学数据评估治理成效,深化专业实践,校地联合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的困境。

红色铸魂:追寻红色足迹,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为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关于文化赋能、精神铸魂的要求,突击队以红色资源为纽带,与恩平当地共同挖掘革命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在天村第一党支部旧址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冯燊故居,突击队深入了解天村第一党支部作为恩平首个基层党组织的奋斗历程,学习冯燊同志献身革命的感人事迹。武慧娟结合冯燊的名言“到困难中去,以困难解决困难”为同学们讲授微党课,从主动拥抱挑战、创新应对策略,团队协作化解等方面进行阐释,强调党员要学习革命前辈直面困境、在实践斗争中破解难题的革命精神。随后,全体成员在武慧娟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彰显新时代党员传承薪火、砥砺担当的坚定意志。

在圣堂镇塘龙村党群服务中心,突击队与村委会支部书记吴素霞交谈,了解当地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同时开展面对面“五老精神”对话活动,与“五老”代表——当地老教师、老校长、老党员唐儒赞深入对话。唐儒赞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他以其近40年深耕基层教育的经历嘱托大学生们“坚守初心、勇于担当”,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五老精神”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凝聚起“老中青”协同的力量。


在圣堂镇唐明照故居与唐明照纪念馆,突击队成员通过实物、史料深切感悟先辈“不畏艰难、矢志奉献”的品格,领略唐明照毕生为党为国建立的功勋,打破历史隔膜,将精神感召内化为责任担当,激发师生将“爱国情”转化为“兴乡行”的使命感。


薪火相传:播撒绿色种子,厚植红色情怀
为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良好生态认知水平优秀学子,推动青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兼具生态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突击队在圣堂镇圣堂中学开展“生态文明+红色思想”双主题融合宣讲活动。一方面,通过现场讲解、净水科普小实验、垃圾分类互动游戏等环节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将污水处理原理与生态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另一方面,通过图片展示、互动交流等形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以及恩平当地的革命记忆,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宣讲结束后,同学们深受触动,对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表达由衷的敬意,纷纷表示将加强理论学习,投身社会低碳实践,引领生态文明新风尚。



此次“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以“空间串联+内容分层”的方式,通过校、地、企、社多方联动,将理论扎根实践土壤,深化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内涵的理解,强化历史认同感与使命担当。接下来,av影片中文
将组织更多的突击队深入百县千镇万村的实践课堂,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更多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谱写生态文明育人新篇,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